400-8945244

bg大游

人物专访 郑幼童:一起把集市文化融入重庆城市品牌

  后备箱集市的发展,不止需要参与者、组织者,更需要有人或组织来引领,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今天我们邀请到集市文化与城市营销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重庆知名策划人、品牌顾问、集市文化推广人、城市品牌文化运营传播人郑幼童。从业十多年来,曾策划“中国职业经理人(重庆)发展大会”“康养盛典”“怡美新女性风尚大赛”“发现重庆之美颁奖典礼”“农民丰收节”等品牌活动,深谙文化传播之道,热衷城市文化发展研究和品牌推广实践。作为集市文化与城市营销协同创新中心发起人和推广人,他认为重庆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导城市,具备成为新兴集市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集市文化梦想,听听他的心声。

  重庆自2019年以来,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行业—后备箱集市。这里面有活动策划人、有小商品经营者、有媒介传播达人,更有广泛的城市自由参与者。2021-2022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遭受巨大冲击,但像“小熊集市”“大象集市”“铜元道集市”“熊婆婆集市”等品牌集市却茁壮成长继而名声大造。我起初作为后备箱观望者,对这种在新时期兴起的“社会现象”非常着迷;后来接触了他们中的一些组织者,发现他们的原始初衷就是寻求闲散时间的自由生活;到后来也组织过一些集市,发现要创办和运营好集市,更需要政府的引领,各方资源的协同和大众媒体的传播。作为参与者、组织者、监督者、管理者,不同的人设,都对“后备箱集市”这个行业对有明确的需求和期待。而“北上广”甚至是大连、石家庄等城市,已经形成了非常大的一个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从业人员,创造了令人咋舌的经济成绩,更因为丰富了市民的夜间文化生活而广受赞誉。

  于是我思考,重庆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城市,又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导城市,更是国内出名的“不夜城”,把后备箱集市与城市文化品牌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能丰富重庆打造夜经济的手段,更能提升城市的综合影响力,而且能在经济下行期,带动和促进创新与创业,实在是一举多得的事情。而且通过几年的自由发展,重庆的“后备箱集市风”已然形成,当前就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力量,而凭借一个人或一家公司的推动,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将此想法与重报传媒集团进行了沟通,得到了领导们的一致认同,他们认为应该由后备箱集市催生移动集市的发展,进而激活整个集市经济,丰富夜经济,成为重庆城市品牌的重要文化输出;而且这里面还需要强化教育属性、传播属性和行业监管,在报请了重庆市商委后,得到了积极的认可,由此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助推的“集市文化与城市营销协同创新中心”应运而生。

  “集市文化与城市营销协同创新中心”,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为资源整合平台,由重报都市传媒集团和重庆蜀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办,包括集市教育科研中心、集市文化与城市营销大数据平台、集市品牌运营中心、集市文创和城市媒介营销集群创新中心。每个中心的职能和责任均有不同。既然是协同创新中心,肯定需要团结和发动更多的单位、组织和个人参与进来,大家共谋发展、共享资源、共推项目、共担责任、共襄成果。

  目前中心主要就是运用重报集团的媒介平台优势,一方面组织和策划品牌集市,另一方面就是运营集市大数据。当然,我们会在疫情防控允许且适当的时候推出包括培训、评选、论坛等在内的各类项目,敬请广大爱好集市文化的朋友们关注和参与。

  随着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各个城市通过打造带有鲜明特色的集市文化项目来带动城市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已成为新的探索和实践。这不仅对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现;更成为中国以城市作为平台,开放共享,深层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新动力。

  重庆自古以来就是长江水道上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朝天门、瓷器口等都曾是著名的港口,当然也是著名的集市集散地。到了现在,在“一带一路”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国策的推动下,重庆的窗口城市作用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和发展。随着《重庆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发布,运用数字技术和智慧支持打造集市文化平台,推动创意 IP,促进产业融合,拉动文化消费,提升重庆城市品牌影响力成为必然趋势。 我们成立“集市文化与城市营销协同创新中心”,正是一种大胆的探索,也是一种坚定的实践。积聚优秀人才,带动行业发展,创新商业模式,促进跨界整合,满足了重庆城市营销的需要,是重庆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积极尝试。

  集市作为古老的市场和交易形式,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农村乡镇和城市近郊。中国北方称为“集”,南方称之为“墟”,西南称之为“场”。集市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大约起源于殷、周时期,形成于两晋南北朝草市,繁荣于唐宋,至此昌盛数百年,清末民初因战争而衰败;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末,又因社会文化发展特质,一度又兴盛起来;到20世纪末,因城镇化发展的提速,集市再次衰落;如今随着数字化进程和智慧城市发展,现代化集市又再次兴起。

  纵观千百年来中国的集市脉络,其发展程度与各个时期的社会城市发展密切相关。“赶集”,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更多因其带有自然、政治、经济、社会风俗等因素,成为分析和研究人类社会特征和城市发展的重要线索。

  重庆,因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古代四川盆地物资出入的集散地,集市的发展当然就相当发达。仅仅是考古发现,三峡地区就已经找到了唐代至北宋中期的14处集市遗址。“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的磁器口,就是重庆集市经济文化的代表。

  现在重庆的新生代们,将“后备箱集市”玩出了新意,做成了规模,越来越多的业态丰富其间;越来越多的人才投入其中。后备箱集市作为智能化驱动的移动集市新呈现,不仅是一种商业形态,更正在成为了一种社会生活的必要元素,一种文化符号,也正在引起深层次的思潮和变革。

  有别于中国的集市兴盛于农村不同,国外的集市却繁荣于都市。欧洲中世纪时期,集市常于宗教节庆日在教堂院内举行,呈现出鲜明的宗教性;也因为国外很多城市文化未遭受人为因素的阻断,集市文化又呈现出独特的延续性。国外的集市还因独特的社会属性,呈现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多样功能。比如韩国首尔同仁市场、曼谷的美功铁道市场、伊斯坦布尔大巴扎集市、里斯本TimeOutMarket、马拉喀什德吉玛广场、洛杉矶中央市场、莫斯科伊兹马伊洛沃大市场、西班牙博盖利亚市场等闻名于世。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因都要往当地“赶集”而络绎不绝、留恋其中。

  我自己曾经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参加过当地晚上9:30举办的一个后备箱集市。集市就在晚间停运的交通枢纽内举办,商品琳琅满目,各种肤色的人穿梭其中,氛围欢乐融洽。更重要的是,集市内没有任何的管理者,却显得非常井井有条。晚上11:00,集市准时结束,交通枢纽又恢复如旧,仿佛什么都没发生。没有随意乱扔的垃圾,没有遗留的杂物,甚至拖延离场的商家都没有。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对于国内来说,后备箱集市刚刚兴起,大家还处于“尝鲜阶段”,如何平衡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的关系,逐渐成为新的课题。管得太严,丧失了集市的自由性;放任自流,这里面的食品安全、属地安全、商家安全等问题又会凸显。把集市发展成为城市品牌,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肯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在智能信息化的现在,我们有强大的中国文化做背景,我们可以做出更具特色、更有品牌调性的集市。

  目前协同创新中心的规划和发展受到重报传媒的全面指导。有一个明确的宗旨就是:团结、服务、共享、共荣。在这个宗旨的指引下,中心欢迎所有正在从事集市事业和喜爱集市文化形态的朋友们加入。目前中心主要围绕“后备箱集市”进行运作,推出了官方微信公众号:集市广益,指“生活之所集,百姓之行市,与者胸怀广,万事皆有益”的意思,期待大家的关心和关注。未来我们还将在重报矩阵上开辟集市专题,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开辟通道,对后备箱集市的组织者、参与者、管理者和监督者进行持续报道,营造线上集市氛围。

  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建有利于传承和发扬重庆特色文化、提升城市影响力;促进新型市场化主体发展、激发新功能,创建新型集市应用和管控平台;推动完善市场监督体制.【来源:微信公众号—集市广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官方微信 关闭